网站地图 | Tags | 热门标准 | 最新标准 | 订阅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行业标准 > 团体标准

T/STRSA 003-2023 微生物科学数据传输与加密安全技术要求

  • 文件大小:3.49 MB
  • 标准类型:团体标准规范
  • 标准语言:中文版
  • 文件类型:PDF文档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6-17
  • 下载次数
  • 标签

资料介绍

《T/STRSA 003-2023 微生物科学数据传输与加密安全技术要求》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:

​核心目标:​​ 规范微生物领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,保障数据的完整性、准确性、隐私性、可追溯性和信任度,防止数据泄露、篡改等安全风险。

​关键组成部分:​

  1. ​范围:​

    • 规定了微生物领域数据传输与加密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。
    • 适用于微生物领域(如病原学、传染病学、食品安全、环境微生物等)数据安全传输的规划、建设、运行及管理。
  2. ​数据安全分级 (核心框架):​

    • 根据国家数据安全及生物安防风险,将微生物科学数据分为三级:
      • ​核心数据:​​ 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、重要民生、重大公共利益等的数据。
      • ​重要数据:​​ 一旦遭篡改、破坏、泄露或非法获取/利用,可能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利益的数据。​​不包含国家秘密和未达规模的个人信息。​​ (附录A提供了重要数据识别示例,如特定烈性传染病的临床数据、病原体信息、重大疫情监测数据)。
      • ​一般数据:​​ 不会对国家安全、公共安全形成重要潜在影响的数据。
  3. ​数据传输安全分级要求:​

    • 对应数据分级,提出了两级安全技术要求:
      • ​基本级:​​ 适用于​​一般数据​​传输场景(非加密环境)。侧重于基本的安全保障。
      • ​增强级:​​ 适用于​​重要数据​​和​​核心数据​​传输场景。在基本级要求基础上,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措施(特别是加密技术的应用)和管理要求。
  4. ​基本级安全技术要求 (针对一般数据):​
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完整性:​​ 使用校验码等机制;支持利用算法认证完整性;处理通信延时/中断以保证完整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准确性:​​ 接收方需校验数据;采用检错纠错容错机制;支持重试和存储端去重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可追溯性:​​ 确保传输过程可溯源、追踪、关联;自动保存修改数据、人员、时间等信息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隐私:​利用加密或安全协议传输敏感数据;采用匿名化、脱敏技术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信任:​​ 建立防篡改机制(数据格式、校验);建立主体对客体的身份信任及可信传输路径。
    • ​传输协议:​​ 需包含文件识别、起止时间、错误处理等内容;支持完整性、准确性;采用国定/强制的密码算法(摘要、签名、鉴别等);需审定协议满足安全要求。
  5. ​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 (针对重要/核心数据):​

    • ​在满足所有基本级要求的基础上,还需满足以下更严格的要求:​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完整性:​​ ​​必须​​使用加密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完整性;检测到破坏时需采取措施恢复或重新获取数据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准确性:​​ 数据出现不可接受误差时,需有重载机制保证数据正常获取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可追溯性:​​ ​​必须​​使用可追溯的加密传输方法/系统;涉及生物安全、核心技术方法等重要字段​​必须​​加密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隐私:​​ 允许用户按需自定义隐私设置并进行保护。
    • ​数据传输信任:​​ 对于重要环节,需保证对客体行为的相对信任(在交互过程中判断行为)。
    • ​传输协议:​​ 对于重要数据,协议​​必须​​采用有强度的加密算法或等效措施对信息加密。
    • ​日志与审计 (新增要求):​
      • 收集范围:主要网络设备、安全设备、服务器、应用系统。
      • 收集内容:重要用户行为、系统资源异常使用等关键安全事件。
      • 记录内容:用户登录成功/失败信息(日期、时间、事件类型、描述、危险程度等)。
      • 存储:日志存储位置需有足够空间。
  6. ​附录 (重要补充信息):​

    • ​附录A (资料性):微生物领域重要数据识别示例:​
      • 提供具体表格,列举数据类型(如重大传染病临床数据、病原体风险数据、生物安全监测数据)、特征属性、参考值/条件(如涉及鼠疫、霍乱等甲类传染病)及对应的数据定级(均为重要数据)。
    • ​附录B (资料性):微生物领域数据加密技术要求:​
      • ​加密体制:​​ 对称密码体制(相同密钥,如DES/3DES/AES)和非对称密码体制(公钥/私钥对,如RSA/DSA/ECC)。
      • ​数据内容加密技术:​​ 详细介绍了DES, 3DES, AES, RSA, DSA, ECC等常用算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。
      • ​网络加密技术:​​ 三种模式:
        • 链路加密: 节点间链路加密,节点内可能明文。
        • 节点对节点加密: 节点内加解密,节点内不存明文。
        • 端到端加密: 全程密文传输,终点解密。
      • ​身份认证:​​ 方法包括口令认证、单向认证(依赖可信第三方或非对称加密)、双向认证(互相认证)。
      • ​数字签名:​​ 原理(签名=加密摘要,验证=解密摘要并比对)、签名过程和验证过程的详细步骤,用于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性和完整性。
  7. ​参考文献:​

    • 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(GB/T 25069, GB/T 37025, GB/T 37988)和《科学数据管理办法》作为支撑。

​总结要点:​

  • 该标准是专门为​​微生物科学领域​​的数据传输安全制定的行业标准。
  • 核心是​​数据分级(核心/重要/一般)​​ 和对应的​​安全要求分级(增强级/基本级)​​。
  • ​重要/核心数据​​在传输时​​强制要求使用加密技术​​(如端到端加密、特定强度算法)并满足更严格的​​完整性、准确性、可追溯性、信任度​​要求,还需进行​​日志审计​​。
  • ​附录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具体指导​​,包括重要数据识别清单和详细的加密技术选型与应用指南(算法、网络加密模式、认证、签名)。
  • 标准旨在建立一个​​完整的微生物数据传输安全保障框架​​,从技术手段(加密、协议、校验、审计)到管理要求(分级、协议审定、日志存储),全方位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,特别关注​​生物安全相关敏感信息​​的保护。

这份总结涵盖了标准的主要结构、核心概念、关键要求和实用附录信息,提供了对该标准内容的全面理解。

下载说明

关于本站 | 联系我们 | 下载帮助 | 下载声明 | 信息反馈 |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