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B3502/T 172-2025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导则
- 文件大小:17.11 MB
 - 标准类型:地方其他
 - 标准语言:中文版
 - 文件类型:PDF文档
 - 更新时间:2025-05-24
 - 下载次数:
 - 标签:
 
资料介绍
《福建省厦门市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导则(DB3502/T 172-2025)》主要内容总结
1. 总则
- 目的:规范厦门市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,统一技术指标,提升施工运维水平,打造生态型海绵城市。
 - 适用范围:市域范围内新建、改建、扩建道路工程的设计、施工、验收及维护,公路工程可参照执行。
 - 原则:生态优先、安全为重、因地制宜、统筹兼顾,符合厦门特色(如多雨、滨海地质等)。
 - 核心要求:落实“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系统治理”,综合采用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技术措施。
 
2. 术语定义
- 海绵城市:通过生态措施控制雨水径流,修复水生态、改善水环境。
 - 关键设施:生物滞留设施(下沉式绿化带、生态树池等)、透水路面、植草沟、环保雨水口、溢流式雨水口等。
 - 技术参数:初期雨水径流控制深(9mm)、表层排空时间(≤12h)、完全排空时间(≤72h)等。
 
3. 基本规定
3.1 总体要求
- 需符合规划要求,衔接市政专项规划,保障道路安全,优先利用绿化带滞蓄雨水。
 - 地质条件不适宜区域(滑坡、塌陷等)可豁免海绵指标,但需因地制宜实施措施。
 
3.2 目标与指标
-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:	
- 支路/次干路(侧分带≥2m):新建≥65%、改建≥60%;
 - 主干路(侧分带≥2m):新建≥60%、改建≥55%;
 - 快速路:≥50%。
 
 - 污染控制:SS削减率≥40%,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浓度(SS 260mg/L)。
 - 排水标准:	
-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:一般道路3年,重要道路5年,下穿通道≥30~50年;
 - 内涝防治重现期:50年(道路积水≤15cm)。
 
 
3.3 设计计算
- 容积法公式:计算调蓄容积 
W = 10 /cdot /psi_{Z} /cdot h /cdot F; - 渗透时间计算:考虑土壤渗透系数、水力坡降等因素;
 - 污染控制率: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施SS削减率综合计算。
 
4. 系统设计
4.1 平面与竖向设计
- 布局原则:利用绿化带作为雨水滞蓄载体,机动车道与绿化带间设下沉式设计。
 - 道路横坡:人行道/非机动车道横坡1~1.5%,机动车道横坡结合路缘石开口组织排水。
 - 竖向衔接:确保雨水重力流入海绵设施,溢流设施与管渠系统有效衔接。
 
4.2 技术措施
- 机动车道:透水路面(轻型荷载)、下沉式绿化带(宽度≥2m)、环保雨水口。
 - 人行道/非机动车道:透水铺装(透水砖、透水混凝土)、生态树池。
 - 高架桥/立交区:桥下绿地设生物滞留设施,落水管下方设砾石消能带。
 - 特殊节点:	
- 交叉口:加密雨水口,调整竖向防止积水;
 - 公交站:增设雨水口,透水铺装结合生态树池;
 - 超高路段:中分带设下沉式绿化带或加密雨水口。
 
 
5. 设施设计
5.1 透水路面
- 结构类型:全透式(人行道/非机动车道)、半透式(轻型机动车道)。
 - 技术要求:渗透系数≥1×10⁻⁴m/s,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或透水混凝土。
 - 适用场景:避开重载道路、污染严重区域(如加油站)。
 
5.2 下沉式绿化带
- 类型:排水型(底部设排水层)、入渗型(无排水层)。
 - 设计参数:	
- 下沉深度100~200mm,有效水深50~150mm;
 - 种植土渗透系数25~150mm/h,厚度≥600mm(草本)至1500mm(深根乔木);
 - 排水层采用砾石(粒径25~40mm,厚度250~300mm),底部设穿孔管。
 
 - 防渗要求:靠机动车道侧设防渗土工膜或混凝土挡墙。
 
5.3 生态树池
- 设计要点:种植土面低于铺装面50~100mm,底部设排水盲管,盖板透水孔径≤3mm。
 - 适用场景:商业街、医院等污染较重区域。
 
5.4 其他设施
- 植草沟:转输型(坡度≤4%)、滞蓄型(设砾石层);
 - 环保雨水口:截污挂篮过滤初期雨水,SS去除率≥70%;
 - 溢流式雨水口:间距≤50m,排水能力≥1.5倍雨水管渠设计流量。
 
6. 植物选择
- 原则:适生性、耐淹耐旱、抗污染(如蒲桃、美丽异木棉、麦冬等)。
 - 配置:乔灌草结合,速生与慢生树种搭配,推荐厦门本土植物(附录C)。
 
7. 施工与验收
- 施工要求:	
- 透水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面层;
 - 下沉式绿化带分层回填种植土,避免压实;
 - 土工布搭接宽度≥200mm,防渗膜焊接严密。
 
 - 验收标准:	
- 透水路面透水系数≥1×10⁻⁴m/s;
 - 下沉式绿化带雨后12小时无积水;
 - 设施规模、竖向衔接符合设计要求。
 
 
8. 运行与维护
- 日常维护:	
- 透水路面定期高压冲洗(每月≥1次);
 - 下沉式绿化带清淤(每年2次)、检查排水管;
 - 溢流式雨水口汛期前清理淤积。
 
 - 特殊维护:强降雨后检查易涝点,修复冲刷损坏设施。
 
附录
- 土层渗透系数:黏土(1×10⁻⁸m/s)、砂土(1×10⁻⁴m/s)等;
 - 植物推荐表:海南蒲桃、麦冬、梭鱼草等80余种适生植物;
 - 工程验收表:分部工程划分及检查要点。
 
地方特色与创新
- 地质适配:针对厦门滨海软土、高地下水位,强调防渗与路基稳定;
 - 污染控制:初期雨水9mm控制深,环保雨水口+下沉式绿化带组合;
 - 智慧排水:鼓励建立智慧平台,实现内涝预警与应急调控。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