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地图 | Tags | 热门标准 | 最新标准 | 订阅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地方标准 > 上海市地方标准(DB31)

DB31/T 1586-2025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和服务规范

  • 文件大小:1023.17 KB
  • 标准类型:地方标准规范
  • 标准语言:中文版
  • 文件类型:PDF文档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6-16
  • 下载次数
  • 标签

资料介绍

《DB31/T 1586-2025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和服务规范》是上海市关于街镇(乡)层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(简称“未保站”)建设和运营的详细地方标准。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:

​核心目标:​​ 规范上海市行政区域内街镇(乡)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建设和服务,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,重点保障社会散居孤儿、困境儿童、留守儿童、流动儿童、孤独症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。

​基本原则 (第4章):​

  1. ​儿童优先、保护权利:​​ 一切工作以未成年人利益为优先,依法保障其生存权、发展权、受保护权、参与权等。
  2. ​整合资源、协同共建:​​ 街镇(乡)牵头,建立跨部门(家-校-社-医-警)联动机制,整合多方资源。
  3. ​因地制宜、属地处置:​​ 结合本地实际(人口、需求、资源)合理建站,坚持未成年人住所地属地化处置为主。
  4. ​功能健全、服务专业:​​ 空间功能分区明确,设施设备专业,服务人员具备资质并运用专业理念(尊重、接纳、保密等)。

​空间建设 (第5章):​

  1. ​场所选址:​
    • 考虑未成年人分布、需求、功能定位、区域特色。
    • 鼓励整合资源(如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),一层优先,交通便捷安全,可“一站多点”。
  2. ​统一标识:​​ 设置清晰易辨的名称、Logo标识牌、指引牌(含名称、方向、距离),在地图索引上标识,搬迁需公示。鼓励设24小时热线并标识。
  3. ​面积要求:​​ 最低30平方米,可根据服务覆盖未成年人数量、结构叠加功能区或利用周边设施拓展。
  4. ​功能分区:​
    • ​接待区域:​​ 政策咨询、接报、评估协调、转介。
    • ​私密区域(兼心理辅导区):​​ 私密会谈(心理疏导、家庭教育、亲子调适)、临时应急照护、个案支持服务。
    • ​等候区域:​​ 提供舒适、安全、友好的等候环境,配备适宜的学习或游戏空间。
  5. ​设施设备:​
    • ​办公设备:​​ 桌椅、电脑、档案柜、图书柜、电话等。
    • ​保障设施:​​ 无障碍设施、防滑垫、基础医疗用品(创可贴、碘伏等)。
    • ​服务设施:​​ 床/沙发、卫浴设备、书桌、电视、心理量表、减压器具、心理沙盘、儿童图书绘本等。

​服务内容 (第6章):​

  1. ​福利保障与分类处置:​​ 提供政策咨询;接受求助/举报/咨询/建议;对特殊儿童纳入重点关爱对象,落实福利保障、个案干预、日常走访;对其他情形报告并转介。
  2. ​信息排查与预防监测:​​ 掌握辖区未成年人总体情况;排查特殊儿童并建档(一人一档:基本信息、走访、日志、帮扶、问题解决方案等);与学校签约建立信息沟通机制,对重点儿童“一人一方案”,落实风险监测。
  3. ​伤害评估与维权服务:​​ 对疑似伤害事件进行评估;整合司法、公安等资源,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。
  4. ​紧急干预与协助安置:​
    • 发现监护缺失:立即介入,调查监护情况,提供支持或报告公安。
    • 发现监护不当或危险:采取紧急措施,报告公安/负责人。
    • 委托照护人失职:告知父母/监护人,督促或更换照护人。
    • 协助临时照料工作。
  5. ​心理辅导与监护指导:​
    • 提供心理咨询、家庭教育指导、亲子调适等。
    • 每季度至少一次生命教育、心理健康主题活动。
    • 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建议监护人,协助转介资源。
    • 发放心理健康/家庭教育资源手册,普及知识。
    • 协助家庭监护能力评估,提供个性化监护支持服务(指导、帮扶、照护、矫治、融入等)。
    • 开展孤独症儿童社区融合活动,提供家长康复培训指导。
  6. ​重建生活与专业服务:​​ 提供生活物资/技能培训;为受创儿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(重建信心、融入);根据需求提供城市融入、康复指导、监护支持等专业服务。
  7. ​宣传教育与指导支持:​
    • 多渠道宣传法规政策、工作内容、案例、家庭教育、心理健康、安全知识(消防、交通、防溺水、防欺凌、孤独症科普)。
    • 指导支持居村儿童福利工作。
    • 对儿童督导员、儿童主任、儿童福利社工、志愿者进行培训。

​服务流程 (第7章):​

  1. ​首问接待:​​ 记录求助/举报/咨询/建议(附录A),分类处置(政策咨询解答/事件判断->无伤害提供支持/疑似伤害记录评估/报告)。
  2. ​危机评估:​​ 对疑似伤害事件立即进行危机评估(使用附录B指标体系),评定等级(高危、中危、低危)。
  3. ​回应报告:​
    • 低危:24小时内回应并报告未保站负责人。
    • 中高危:立即启动预案,向公安机关报案,同时逐级上报负责人。
  4. ​干预服务:​
    • 协助解除危机、重建生活。
    • 低危:督促、教育、引导监护人,改善后转关注关爱。
    • 中高危:报警、伤情处理、紧急庇护、多部门会商干预、协助确定监护人建议。
  5. ​协助安置:​
    • 评估康复状况及二次伤害风险。
    • 协助进行家庭监护能力评估。
    • 评估合格则协助回归家庭并定期走访评估。
    • 家中不安全则紧急干预、临时照料、修复家庭功能。
    • 需长期安置则报告民政部门。
  6. ​跟进转介:​
    • 服务结束后通过电话/走访评估。
    • 回归家庭后3个月、6个月、1年持续评估。
    • 家庭功能恢复稳定可结案,结案后提供跟进服务链接资源。
    • 临时照料评估是否转长期照料(需报告民政)。
    • 身心伤害需持续治疗/服务者,做好记录(附录C)并转介至专业机构。

​服务方法 (第8章):​​ 规范了专业工作方法:
* ​​动态探访:​​ 定期探访重点儿童,观察家庭环境、互动。
* ​​建立关系:​​ 运用技巧(如游戏)与非自愿服务对象建立信任。
* ​​结构化评估:​​ 运用安全评估(即时伤害风险)和风险评估(长期伤害因素)。
* ​​危机干预:​​ 识别心理危机(如自伤、创伤反应),优先保障安全,提供支持与应对方案。
* ​​家庭辅导:​​ 运用家庭治疗等方法改善家庭关系和环境。
* ​​协助决策:​​ 帮助未成年人及家庭分析目标、方案、利弊,做出决定。
* ​​资源整合:​​ 挖掘整合正式/非正式资源,建立支持网络。
* ​​个案管理:​​ 针对复杂需求对象,“一人一方案”,多部门协作。

​运行与管理 (第9章):​

  1. ​人员配置:​
    • ​岗位:​​ 站长(街镇儿童工作负责人兼任)、法治副站长(检察官兼任)、日常管理人员(儿童督导员)、专业服务人员(至少1名儿童福利社工/经验持证社工)、专/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/(助理)社工师以上。
    • ​资格:​​ 专业服务人员需儿童福利社工资质或持证+1年儿童经验;大专以上;热爱儿童事业,遵守伦理,通过从业禁止查询。
    • ​职责:​​ 明确站长(统筹)、法治副站长(检察职能、法治教育)、日常管理人员(日常管理、指导)、专业服务人员(运营、项目实施、专业服务)。
  2. ​运行模式:​​ 政府直接运行 或 “政府管理+第三方服务”(第三方机构需常驻持证社工)。
  3. ​制度建设:​​ 制定工作流程、岗位职责、工作守则、考勤考核、设施管理、档案管理、临时看护、评估转介、强制报告、安全隐私等制度。
  4. ​设施设备维护管理:​​ 符合安全规定,专人维护,定期检查;儿童服务场地配备音视频监控(保存≥30天)。
  5. ​档案管理:​​ 建立特殊儿童基本信息档案、接待档案、服务管理档案;保密存放、有序排放、定期更新(服务情况≤3个月)、电子化加密存档。
  6. ​项目管理:​​ 包括设计、申请、实施、评估(监测、阶段性评估、终期报告)。专业服务人员负责统筹推进,站长等监督项目运行和经费使用。
  7. ​安全管理:​
    • 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消防等安全制度(日常巡查、定期检查、专项排查),消除隐患。
    • 指定安全责任人,定期培训(消防、应急技能)。
    • 场所符合消防安全标准(GB 50016),配备消防应急器材,通道畅通。
    • 设置规范标识(GB/T 10001.1, GB/T 15566.1)。
    • 锐器不得出现在视线内;插座绝缘保护;墙角/桌角软包;窗户童锁。
    • 制定应急预案,遇灾组织撤离并上报。
    • 服务中关注未成年人身体状况,突发病情中止服务并联系医护/监护人。

​评价与改进 (第10章):​

  1. ​评价主体:​​ 民政部门(指导、督促)、街镇(乡)(领导、监督)、区未保机构(政策指导、技术支持)。
  2. ​评价内容:​​ 建设、服务、项目运行情况;服务对象满意度;工作人员工作质量。
  3. ​服务改进:​​ 根据评价反馈改进;建立投诉处置机制(记录、登记、处理)。

​附录:​

  • ​附录A (资料性):​​ 上海市未成年人疑似监护伤害事件求助、举报、咨询登记表(模板)。
  • ​附录B (资料性):​​ 上海市未成年人危机等级评估指标体系(详细指标:身体伤害、加害者距离、未成年人行为、加害历史、照护者状况、合作意愿、照顾技巧、药物/酗酒、家庭环境、替代照顾者等,分低危/中危/高危)。
  • ​附录C (资料性):​​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服务转介记录表(模板)。

​参考文献:​​ 列出了相关国家、上海市层面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依据。

​总结核心价值:​​ 该标准为上海市街镇(乡)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提供了从选址建设、人员配置、服务内容、服务流程、专业方法到运行管理、安全保障、评价改进等全方位的、可操作的规范依据,旨在构建一个功能健全、服务专业、安全可靠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平台,尤其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。

下载说明

关于本站 | 联系我们 | 下载帮助 | 下载声明 | 信息反馈 | 网站地图